行业分类
中日高校德育目的与方法的比较及启示
日期:2018-03-22 10:21  点击:385
摘 要:目的与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两个重要方面。中日两国高校的德育目的在其文化制度背景的影响下取向不同,围绕德育目的所采用的德育方法也不尽相同。将中日高校的德育目的和德育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对于我国高校德育在新时期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德育;德育目的;德育方法;比较分析
作者简介:卢忠萍,女,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王先亮,男,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德育)研究(江西南昌 330031)。

高校德育作为道德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担负着育人的重大责任,其德育目的对高校人才的培育做了基本要求,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合格与否的重要保障,在育人过程中围绕德育目的不同国家会采用不同的德育方法。中日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两国的德育目的与方法进行比较可以使我们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从而更好的促进我国新时期高校德育的建设与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培育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有密切的关系。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的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 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1]从含义上可以看出德育目标和德育目的有差别、有联系,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表现形式,德育目的是德育目标确立的前提和基础,换句话说,德育目标为德育目的服务,德育目的决定着德育目标。二者统一于德育活动。中日两国高校的德育目的首先从其德育目标中体现出来。

一、日本高校德育目的与方法

日本作为一个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近现代化的过程中对教育进行了几次改革,并以法律的形式对高校德育目标做了规定。
日本政府于1918年公布了《高等学校令》和《大学令》。《高等学校令》强调高等学校要以完成高等普通教育为目的,还要加强国民道德教育;《大学令》指出大学的目的在于传授国家所需要的学术、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同时要注意陶冶人格和灌输国家观念。二战以后,日本政府1947年颁布的《学校教育法》强调: “ 大学作为学术的中心, 在广泛传授知识的同时, 以深入教授及研究专门学艺、发展智慧、培养道德和应用方面的能力为目的。”进入新世纪日本在2006年第165届国会(临时会议)上审议通过了新的《教育基本法》,对高校德育目标做了详细的规定:大学要在培养高度的教养和专业能力的同时,通过深入探究真理,创造新知识,向社会广泛提供学术成果,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各部法律所要求的高校德育目标清晰地反映了日本在大学生道德教育方面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以及对德育理论认识的深入,再加上高校德育实践的开展,高校德育目标在政府颁布的法律中规定的越来越详细,要求也越来越清晰。围绕德育目标的实现,日本高校在德育的实践过程中采用了符合国家实际且利于德育目标实现的德育方法:
第一,设置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德育活动时间。日本的德育模式是典型的德目主义模式,这一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开设独立的道德课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一直设有“修身”课,二战后修身课被废除受美国的影响创设了社会科,在日本的许多大学里以人文、社科、体育、外语等为代表的社会科目占了总课程的很大比例。例如,东京大学和名古屋大学的人文、外语、社科、体育等共占总学分的25%和27%。[2]德育活动时间也称“特设道德时间”,它虽然不具备课程和学科的性质,却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
第二,教师以自己的言行规范影响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让学生自觉思考问题。在日本的大学中,教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传授专业技能,还要注意启发学生对思想道德问题的思考。此种方法即是日本人所说的“师弟同行”,他们认为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像传统的师徒关系那样密切,老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就能够实实在在的影响学生。
第三,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日本高校在德育方法上十分重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日本的大学生在学校的鼓励下可以到工厂、商店、社区等做临时工。据统计,仅东京市参加打工助学的大学生数量约占学生总数的98 %。[3] 另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社团活动。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的时候,学生可以和不同的人接触因而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高校德育在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上至各级政府、立法机关,下到各高等学校都对其十分重视。

二、我国高校德育目的与方法

社会制度的不同,决定了高校德育目的理论基础的差异。我国高校德育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依据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设立的。
1998年我国颁布的《高等教育法》强调: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外,大学生还应该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和新时代的理想观念,自觉践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投身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的行列中去。
我国高校的德育目标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确定的,德育方法也要围绕德育目标的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符合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为依据加以确定。我国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可以分为直接与间接两大类。
1.直接性的德育方法
第一,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教育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做了具体安排:高校要开设四门必修课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同时开设“形式与政策”课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与此同时,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还让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这些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生哲理、法律基础知识及形势政策等,帮助学生增强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4]
第二,组织党团和学生活动。在高校德育体系中,党团组织处在核心地位。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高校共青团建设”。目前,各大高校都会组织一系列的党团活动,例如,组织党员开展党章知识竞赛、举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研讨会等等。另外,学生组织(包括学生会、社团等)也会开展一些形式各样的活动。比如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学生参加的学校各类活动。高校中党团组织的活动和学生组织的活动能够比较广泛的让学生参与进来,使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这些都是有益的道德教育方法。
2.间接性的德育方法
第一,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这是高校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传统课程教学以外的教学活动。课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对学生吸引性强,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活动并独立进行。这就打破了课堂上教师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单一模式,充实了高校德育方法的内容。
作者姓名:卢忠萍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8 04:3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