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关于《论语》的教学解读
日期:2018-04-03 14:15  点击:1157
摘要
因材施教,适时启发是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最早提出并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教学的是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的教学案例记载在《论语》中。春秋时期,孔子的教学,不是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而是我国传统的私塾教学,而且是私塾教学的源头。今天的班级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有必要从传统的私塾教学中汲取营养。用现代教育观念解读《论语》,意在继承发展孔子的传统教学思想,使之在课堂教学中重新焕发生命活力,以弥补班级授课个体针对性不足的缺陷。

正文
因材施教,适时启发是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最早提出并运用这一原则进行教学的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教育家孔子,他的教学案例记载在《论语》中。当然,孔子的教学,不是我们今天的课堂教学,而是我国传统的私塾教学,而且是私塾教学的源头。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他的为师理念和教学思想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两千余年,直到清朝末期西方课堂教学传入中国,才渐渐式微。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依然能够感受到孔子教学思想的勃勃生机。《论语》是一部讲修身进德,谈治国理政,论育人教书的语录体儒学经典,通过理学大师朱熹的解读,其义理更为丰富,影响也更加深远,以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核心价值取向。在此,试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就《论语》中有关于为人、为师及教学等章节谈一点自己的阅读心得。
一、孔子的为师之道:怎样理解“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孔子看来,为师之道乃为人之道。为人,要争做君子;为师,要争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什么是君子?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熹《论语集注卷三.雍也第六》)这里的“质”,是指人的天性本质,自然禀赋的一面;“文”是指教育人世,后天习得的一面。只有当先天禀赋与后天习得相互融合,相得益彰时,才可以称得上为“君子”。所谓 “文质彬彬”,即诚恳忠信,勤奋好学,能够以学进德,以德促学,不会因为有了知识就丢掉忠信之质,丧失良知,变得利欲熏心,狡诈伶俐,以至于欺世盗名,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
教师也是人,但又不应该等同于常人,其在道德、学业方面的修养应该高于常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以研究学问、研究人、教育人为职业。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朱熹《论语集注卷三.公冶长第五》)孔子认为,他为人的忠信同于常人,但是,他作为教师的好学却是常人所不及的。只有老师好学,才有经验指导学生好学,做到为人师表,言行如一,在德业上没有愧歉。
教师纯正了,学养到位了,对于学生无论是宽,还是严,都是中规中矩的,不会因为言行失度引起学生或者家长的反感。
作者:韩荣成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8 06:30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