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体经济面临流动性陷阱困境的主要原因是企业投资需求的不足,除此之外还受存款活期化、政府投资挤出效应等因素的影响。摆脱流动性陷阱最有效的方法是央行引导私人部门产生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期,单纯的扩张信贷供给只能增加资产泡沫化和产业空心化的风险,不利于实际利率的降低和经济的复苏回暖。不同于美欧日等国家,中国政策利率仍有下调的空间,因此并不具备落入流动性陷阱的理论支撑,但是中国目前面临资金脱实入虚以及实体产业投资下滑的现状表明中国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的迹象。
关键词:流动性陷阱 剪刀差 资产负债表 零利率下限
一、引言
流动性陷阱理论最早源于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凯恩斯认为居民、企业持有货币是出于不同动机,包括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投机性动机三个方面。相对应的货币需求也分为交易性需求、预防性需求和投机性需求。当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人们对货币需求的偏好无限大,货币供给的增加并不能对产出和价格水平造成冲击,也就不能通过银行放贷、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途径影响总需求,此时任何流动性的注入都会转化为居民、企业的现金持有,货币政策面临失效风险。
流动性陷阱理论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90年代的日本,由于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泡沫相继破裂,日本面临GDP平减指数为负和通货紧缩的困境。为了刺激经济,日本央行1995年开始降低隔夜利率至0.5%,不久后将隔夜利率降为零并一直维持至2016年起正式实施负利率政策。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央行为了稳定金融市场信心和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需要,先后将政策利率下调至零利率水平(Zero Interest Level)并向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注入了大量流动性。危机后实体企业和金融机构面临修复资产负债表和去杠杆压力的影响,叠加人口增速的趋势性递减、投资机会缺乏、安全资产陷阱等因素的影响,预期通胀水平始终在低位徘徊,因此研究如何引导私人部门提升未来价格水平的预期就成了克服通缩压力,帮助经济走出流动性陷阱的关键所在。
中国目前面临复杂的经济形势,突出反映在金融领域的天量流动性不能有效的通过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传递到实体经济、实体企业普遍投资意愿下滑、M1和M2增速剪刀差呈扩大趋势、宽松货币对经济增速的拉动作用持续下降等多个方面,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到一个理论上来,即流动性陷阱理论。解决中国目前遇到的困境就要深刻剖析流动性陷阱理论产生的背景、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通过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流动性陷阱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中国经济面临的实际情况,有助于我们很好的理解中国经济增速乏力的深层次原因。
作者:刘元春 李舟
“流动性陷阱”理论、应对及对中国的影响
日期:2018-05-07 09:18 点击: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