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主体式授课模式影响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模式还是单主体式,即只有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始终主宰着思想政治课的整个过程,而大学生则被当成客体,是进行理论知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灌输的对象。这样的授课模式产生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授课方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
单主体式授课模式的主要授课方式是“满堂灌式”、“一言堂式”,这种授课方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通常是教师一个人从头上到尾,缺乏与学生互动交流。学生被客体化和被塑造性使其缺乏自主能动性,课堂表现比较消极被动,不爱学习理论知识。另外这种授课方式容易使抽象理论空洞无物,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也缺乏情感认同。常常出现课堂上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做学生的,更不用说将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重宏观叙事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视宏观叙事而忽视个体具体思想行为、具体需要的授课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思想政治课如果偏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情感需要,会导致学生情感上的逆反,动力上的缺乏。”[2] 很多大学生受残酷的就业形势等现实因素影响促使他们平时关注更多与切身利益有关的问题,促使他们主动摒弃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很多大学生是理科专业的学生,他们偏爱理论推导、严密逻辑论证的课堂讲授方式,对讲大道理的学科兴趣不大;还有很多大学生追求不同,有的大学生渴望吸取知识,有的大学生渴望能力得到提高,有的大学生希望能学有所长。所以要塑造与特定社会相符合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就必定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灌输上,不能一味的只注重宏观叙事,而应该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体需要、学生思想发展的特征和思想实际情况。“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要是主体的行为动力。”[3] 思想政治课教授的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多大程度被接受取决于教师能否抓住学生的实际需要。思想政治课越契合学生的需要就越能调动大学生的主体性。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淡薄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的意识,是大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依据。[引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BB%E4%BD%93%E6%84%8F%E8%AF%86/4282494.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强弱与思想政治课实际效果的好坏息息相关。大学生只有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才会形成自主学习习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还比较淡薄,这跟大学生自身和授课教师都要很大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大学生主体意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的主体意识淡薄
教师对大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重视不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教学内容广泛而且更新频繁使任课教师工作量要明显多于其他课程教师,但学校主管部门并没有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殊性给予任课教师政策倾斜,导致很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愿承担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授课班级多而授课教师少导致教师精力不济,造成客观原因上的对思想政治课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太多时间来专研上课技巧,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循规蹈矩、认真听课做笔记就是上好思想政治课的表现。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循规蹈矩,授课过程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令学生做。学生同样形成一种错误观念,思想政治课只要按时到课,遵守课堂秩序即可,在这样观念的影响下,大学生往往很被动,主体意识都得不到调动与发展。
2.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认识偏差导致的主体意识淡薄
大学生正处于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活跃、渴望成才,具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和参与意识,具有较强的自控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并善于表现。然而大学生还并不具备完整的主体意识,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体意识还需要明确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主体意识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高校思政课教师对本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学生比较漠视思想政治课,另外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不准确,认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边缘性的学科,可有可无,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课是培养大学生思想素质和人文素质的重要学科,对该门课程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部分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还有部分学生不喜欢思政教师假大空和宏观叙事式的授课方式,对教育内容缺乏情感认同,所以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自己做自己的或者消极被动的接受教育内容,以上原因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主体意识淡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大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日期:2018-11-28 17:19 点击: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