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相关研究进展
日期:2019-03-26 13:10  点击:430
     古代中医药文献中虽没有明确的能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直接对应的病名,但早在《内经》时代,就有了有关病因病机方面的描述,《素问·通评虚实论》[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痰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文中把消瘅与厥、仆击、偏枯等并称并解释其机理。《灵枢·五变》有“血脉不行……故为消疡”的论述。关于症状方面,宋代以后医家有了较为细致的描述。陈无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夫消渴,皆由精血走耗,津液枯乏,引饮既多,小便必利,寝衰微,肌肉脱剥,指脉不荣,精髓内竭。”,《丹溪心法》中云:“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酸疼。”《普济方》曰:“肾消口干,眼涩阴痿,手足烦疼”。此为下消之证,属肾消精亏,阴阳俱虚,似为DPN的极后期之表现;金元四大家朱震亨及李东垣都在著作中描述消渴后期症状:《兰室秘藏》“上下齿皆麻,舌根强硬,肿痛,四肢瘫软,前阴如冰。”;明清以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描述更为多见及清晰,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腿膝枯细,面黑耳焦形瘦者”,清代《王旭高医案》:“消渴日久,但见手足麻木,肢冷如冰”。关于治疗方面,《金匱要略》将其归属于“血痹”,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气血亏虚兼受外邪之症。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十八卷·三消》中指出“凡治消,最当先辨虚实,……若由真水不足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现代中医总结古代医书并结合现代医学认识将本病划入“消渴痹病”、“消渴痿证”“消渴病痹痿”等范畴。
      消渴病的病因大致分为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五脏偏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诊疗规范初稿》[1]指出该病是消渴日久,伤阴耗气,致阴阳气血亏虚,血行瘀滞,脉络痹阻,属本虚标实证。病位在肌肤、筋肉、脉络,内及肝肾脾等脏腑,以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庞国明[2]认为气血亏虚是本病发生之根本,阴阳两虚是发展的趋势,血瘀是本病发生的关键。李小娟老师[3]认为DPN多发生于消渴的虚损阶段,是气阴两虚逐渐向阳虚过渡的阶段,阴损及阳,阳虚是本病发展的必然结果,痰瘀阻络是导致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0/19 17:24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