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以孝为中心的墓葬演变史
日期:2019-04-16 15:59  点击:304
 古人认为祖墓的风水,会影响后人的命运;国君陵墓的风水,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历代的帝王都十分重视选择陵穴,以图皇权永固。皇陵随着历史的进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但选址一般都在国都附近,如西周、秦、汉、隋唐以长安为国都的,皇陵大多集中于长安附近;而元、明、清三代以北京为国都的,皇陵皆位于北京附近,方便臣民宣扬对国君的忠孝以期国家长治久安。
1、从积土为陵到依山为陵。
积土为陵。从周朝开始人们对墓葬要求是积土为陵,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寝,封土形状多为覆斗式,并以营造豪华墓室并堆筑高大封土。西安附近秦始皇陵、茂陵,成都三国时期昭烈皇帝刘备之惠陵,前蜀王建之永陵都体现为这一特色。
依山为陵。晋朝标志着堪舆术诞生的郭璞(276年—324年)著的《葬经》问世后,从此以风水文化指导陵寝地的选择。陵寝场所发生了变化,出现建在山麓、山腰和山上。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并没有大规模推广,大多还是采用“潜埋”(积土为陵)的方式。到了唐朝,从唐太宗李世民葬九嵕山开始依山为陵,开“山陵”之先河,从此大规模开始依山为陵。十八座唐陵中,仅献陵、庄陵、端陵等位于平原积土为陵,其余均建筑在山岭顶峰之下,居高临下,气势宏伟且防盗,也便于后人对他们的尽孝敬仰。
现代百姓墓葬就地就近,根据居住地的环境特点,在平原地带积土为陵,像江苏安徽河南的田间地头的坟墓就属于这类;在山区、丘陵地带依山为陵,像福建、浙江、江西、重庆等地坟墓就修建在山上,依山为陵。
不管墓葬怎么选址都是妥善处理逝者遗体的方式,尽显对先人的孝敬。
2、墓葬朝向从单一到多极。
在指南针还没出现的西周之前,坟墓坐向基本上按北斗指向,大多坐北朝南,实行“子随父葬、祖辈衍继”的埋葬制度。到秦汉时代根据当时以西为上的惯例,陵寝坐西向东。同时帝陵和陵园的建筑布局受到都城建制的影响,陵园内建筑设施和陪葬坑,体现了古代左昭右穆制度。《公羊传》载:“禘祭之礼,审谛昭穆,诸庙已毁未毁之主,皆於太祖庙中以昭穆为次序。父为昭,子为穆。太祖东向,昭南向,穆北向,孙从王父,以次而下。”这一制度是这一时期孝道的产物。
魏晋南北朝墓葬朝向多极化。讲究“望气”的郭璞堪舆术的出现,陵寝虽然出现了依山为陵,面向平原,但方向却视山水形势而定,没有定律,坐北向南、坐南向北、做东向西、坐西向东皆有。
隋唐受袁天罡风水师和地势北高南低和都城布局的影响,以及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等评判上乘宝贵之地条件的介入,陵寝又回归坐北向南。之后还出现了杨荺松,赖布衣等风水大师,但明孝陵和明十三陵陵园的布局形制基本和唐朝相同,整个陵园坐北朝南。清朝时期关外三陵、东陵、西陵等陵园大小结构略有不同,但总体形制也是一致,均坐北向南。这体现了封建帝王以北制南,北水克南火的堪舆观,也是封建帝王忠于霸业的孝道吧。
唯宋朝帝陵陵园处低望高、坐空朝满,承前制坐北朝南,但与历代帝陵居高临下、倚山面河的传统略有不同。宋陵面嵩山而背洛水,各陵地形南高北低,置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如此安置是受地形和当时“五音姓利”风水术的影响。该风水术把姓氏按五行分归五音,再按音选定吉利方位。宋代皇帝姓赵,属于“角”音,利于壬丙方位,必须“东南地穹,西北地垂”。这是宋帝遵循北尊规矩,是传统孝文化影响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从古到今历史在变,从宫殿到普通住宅大多南北朝向几乎不变,并成为当今世界建筑最佳朝向的选择,这也是作为孝文化且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风水的一大贡献。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7 10:43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