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鸣叫——动物的乞求
日期:2019-05-09 14:55 点击:595
动物的乞求,是指动物想要从另一只动物获得生存依赖性资源(食物,栖息地,交配权等)。而鸟类的乞求是指,幼鸟从父母或其它成年鸟获取食物时,本能驱使所发出的声音。首先,幼鸟通过乞求,来获取食物,增强了它们之间的竞争性,同时也反映出对食物的真实需求。1986年,Harper.A.B通过一个乞求演变的模型,发现雏鸟的乞求,可以反映个体的饥饿真实状况或其他需求[10]。这种乞求,对鸟类群体存在相互影响,雏鸟们之间会通过乞求竞争,来获得来自父母的食物,从而提高它们的适应性。2003年,Neuenschwander.S等以大山雀(Parus major)为实验对象,研究幼鸟的乞求鸣叫在兄弟姐妹间的竞争强度,研究结果证实乞求的竞争成分,并认为由食物引起的乞求竞争,在亲子交流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1]。其次,乞求鸣叫的生物学意义,也包括个体识别。幼鸟通过乞求鸣叫,向它们的父母来表明其身份,所以乞求也可以作为幼鸟身份识别的可靠指标。比如,2009年,Levréro.F等研究了,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三个不同发育阶段的乞讨者身份中的信号身份的声音特征,基于乞求的声学特征,回放给父母进行测试,发现后代的成功识别过程,依赖于接收者辨别声音特征的能力[12]。2011年,Reers.H等通过实验,控制杰克逊的金背织雀(Ploceus jacksoni)雏鸟在群体中的饥饿水平,并研究其对乞求声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饥饿水平,对应的不同强度乞求鸣叫,并体现出个体间的差异性[13]。最后,幼鸟的乞求鸣叫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2015年,Villain.A.S等通过将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幼鸟,给父母或孟加拉雀(Lonchura domestica)喂养,并记录了在雏鸟不同发育阶段的乞求声,分析乞讨声谱演变。在不同实验条件的结果显示,孟加拉雀饲养的雏鸟,比同种父母饲养的雏鸟,发出更高音调的乞求鸣叫。在父母的社交互动中,雏鸟的乞求行为是一种可塑的反应,会受到监护者的影响[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