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来,湖州、嘉兴等地蚕桑业空前发达。鸦片战争后,太湖南岸、杭嘉湖地区蚕桑技术传统蚕桑技术顶峰。太湖北岸无锡、武进、宜兴、溧阳、金坛等地蚕桑业逐渐发展起来,太湖东岸上海、昆山、太仓、南汇等地出现官绅提倡蚕桑。个别地区“棉花价昂,栽桑之利远不如植棉,蚕桑业很快衰落下去。”[ 《太湖地区农业史稿》,农业出版社,1990年10月,192页。]
随着海外市场需求大增,海外贸易刺激,江南地区蚕桑业逐渐融入国际市场。“吴中田赋之重甲天下,夏秋二税之外,加以漕粮之费,民无余蓄,每用惄焉,吴丝衣被天下,每岁丝市聚于湖州之双林,近则吴越闽番,远及西洋番舶,贸迁百万,是以田赋虽重,而民不至匮。”[《蚕桑辑要合编·不分卷》,光绪六年1880年,河南蚕桑局编刊。]太平天国战争,对江南地区蚕业生产破坏严重,急需修复。战后,诸多官绅创办劝课蚕桑机构在长江下游南北两岸出现,迎合着国内外市场需求激增,蚕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江南兵燹以后,田庐十损其八,旷土至多。今相国湘乡公秉钺秣陵,首重民食出教,命各属举废地,劝民蚕桑,又遴需次官之贤者,分董其事,镇江扬州各属以次举行。”[董开荣:《育蚕要旨》序一,同治辛未,抄本。]镇江还最早出现大规模劝课活动,影响深远,以致清末光绪皇帝发起蚕政。杭嘉湖蚕桑技术不断被学习与引用,以致晚清蚕书数量繁多、内容丰富、流传广泛。率先兴起于江南地区的劝课蚕桑活动,对恢复太平天国战后经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劝课蚕桑之风被不断继承与发扬,各类劝桑机构形式扩散,涉及区域范围大、人员众多,中央到地方都有参与,官绅互动的劝课模式亦不断被传袭。以杭嘉湖技术为指导的劝课风潮也影响到蚕桑业的近代化,加快了晚清蚕桑业近代转型。清末,各类近代机构相继出现,诸如农务会、农务讲习所、蚕桑学堂、蚕桑试验场等。
手工业与缫丝业是蚕桑近代改良重要环节。晚清江南地区蚕桑技术与西方技术相比较而言,技术与效率在参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已经没有优势,无法与机器大生产竞争。多重因素影响下,江南蚕桑技术走上了近代之路。直隶总督裕禄奏:“中国出口货以丝、茶为大宗,自通商以来,洋货进口日多,漏卮钜万,恃此二项尚堪抵制。乃近年出口之数锐减,若非亟为整顿,恐愈趋愈下,益无以保此利权。”[ 卫杰:《蚕桑萃编·卷首》。]“据前总税务司鲁泊特发表生丝特别报告(1880年),实以1862年有法国人蒲里乌那氏设计,在上海创设宝昌丝厂为嚆矢。……据江浙皖丝茧总公所报告,上海及其缫丝工场始于1868年,聘任意大利技师担任指导。”[沈文纬:《中国蚕丝业与社会化经营》,三联出版社,2012年6月,23页]“近年上海等地多创设洋式缫丝厂,二十余年前上海始有缫丝厂,当时仅二所,今其数增至三十六、七所。”[ 《农学报》第三十册,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下]
近代蚕种改良,缘起于微粒子病蔓延,江浙两省为甚,蚕种改良迫切,因此翻译与刊刻大量介绍西方蚕桑技术蚕书。“通商以来,中国出口之货丝茶并重,江浙等省尤以丝为大宗,自意大利、法兰西购买中国蚕种,加意讲求(数十年前法国蚕子病瘟,蚕种将绝,因而立养蚕学堂,用显微镜考验蚕种,而蚕桑始兴,推陈出新,丝业逐日出亚洲之上,日本采欧洲成法一一仿行,东方蚕业逐称巨擘,近来中国出口之数年减一年,推原其故,一由于选种之未谙。”[ 江志伊:《饲蚕法》,第42页]浙海关税务司康发达较早提出改良中国蚕业主张,最早尝试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制造改良蚕种的是浙江海关附设的养蚕小院。1896年罗振玉发起务农会,后改为农学会,极其重视引进良种,尝试试验。1897年,杭州蚕学馆在我国率先制造和推广良种。[ 蒋国宏:《江浙地区蚕种改良研究(1898—1937)》,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111页。]招集生徒,教以养蚕制种缫丝等新法,培养大量蚕种培育专业人才。[尹良瑩:《中国蚕业史》,国立中央大学蚕桑学会,民国二十年六月,59-60页]民国时期,蚕种改良运动成效显著,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江苏女子蚕业学校、中国合众蚕桑改良会,以及私人资本经营蚕种制造场成立,基本构建起近代蚕桑业新体系。
各地劝课蚕桑与近代技术改良
日期:2019-06-20 16:20 点击: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