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夹脊穴和背俞穴的渊源
日期:2019-07-10 15:25  点击:635
1.1 夹脊最早见于《内经》 夹脊又作“挟脊”、“侠脊”,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夹在脊柱两旁,而夹脊穴就是夹在脊柱两旁的腧穴。《素问·刺疟篇》:“十二疟者,⋯⋯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又《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太阳之络,⋯⋯刺之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由此可见早在《内经》中就已明确有了侠脊的记载,为后世医家提出夹脊穴奠定了基础。而夹脊穴的明确定位首见于《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三国志•魏书•华佗传》云:“佗别传曰:有人脚辟足不能行, 佗切脉 , 便使解衣, 点背数十处 , 相去一寸或五寸(分), 从邪不相当, 言灸此各七壮, 灸创愈行也。后灸愈, 灸夹脊一寸上下 , 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 就是对现代“华佗夹脊穴”的定位描述。
1.2 背俞穴首见于《内经》 《灵枢•背俞》中首次出现了背俞穴的记载,但书中只记载了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而没有六腑背俞穴的相关记载。《素问•气府论》首次提出“六府之俞各六”,但没有明确的指出穴名和位置。王叔和在《脉经》中首次提出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俞、胃俞、胆俞、膀胱俞五穴,此后皇甫密在《针灸甲乙经》中补充了三焦俞,《千金方》中补充了厥阴俞、中膂俞、白环俞,至此背俞穴趋于完备。到《太平圣惠方》补充了关元俞、气海俞、督俞,共成56穴,此外还有隔俞、八俞、膏育俞等。现在将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输穴统称为背俞。背俞穴的定位初见与《灵枢•背俞》 《灵枢·背俞》中首次提出了五脏背俞穴的定位:“肺俞在三椎之傍,心俞在五椎之傍……肝俞在九椎之傍,脾俞在十一椎之傍,肾俞在十四椎之傍”。《针灸甲乙经》中首次提出了六腑背俞穴的定位:“胆俞在第十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胃俞在第十二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三焦俞在第十三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大肠俞在第十六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小肠俞在第十八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膀胱俞在第十九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出了厥阴俞的定位为:“厥阴俞,穴在第四椎,两边各相去一寸五分”。至此十二背俞穴的定位得以完备。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0/19 11:41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