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农地流转配置资源的作用机理
日期:2019-08-01 16:35  点击:3001
(一) 农地流转配置资源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
经济意义上的长期与短期的区别在于,是否所有的生产要素可以调整,若保持至少一种生产要素不变,分析变动生产要素与产出及效益之间的关系为短期效应分析;若所有的生产要素均可变,即可以调整到最佳配置状态,此时分析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及效益之间的关系为长期效应分析。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我们除了要对短期效应进行关注,更要关注一项政策的调整、措施的出台是否具有长期效应。农地流转引发农地规模的扩大或者缩小,短期会造成一种或者多种生产要素随之调整,产生短期的效益。在生产要素调整的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或时滞性的存在,也不可能在同一时期将所有的生产要素调适到最佳状态。因此,短期效益有可能较小甚至为负。在长期,生产要素可以调整到最佳的配置状态,短期效益为负的政策行为或者生产调整在长期却有可能为正,或者产生较大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农业生产决策中,不应只看重短期的利益而忽略长期的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在无法准确预测未来发展的情况下,在长期效应与短期效应的分析过程中,如何判断一项政策或者生产经营的调整是否具有长期效应,可用的方法是,对历史及当前的数据进行分析,检验在生产发展的过程中,生产经营决策的调整(如农地流转)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正向或反向关系,考察趋势项的结果。若趋势项为负,即意味着在长期,各生产要素的调整能够达到最佳配置实现长期均衡;若趋势项为正,则意味着农地流转的变化,各生产要素的调整并不能达到一个最佳的均衡的状态,农地流转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的良性关系,无法达到长期均衡。这两种类型与收敛型的蛛网模型和发散性的蛛网模型较为类似。
(二)农地流转配置资源的作用路径
农地流转主要通过独立影响、内生影响劳动力资源和内生影响农业资本投资三种渠道来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经济效益(夏玉莲,2016),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机械化替代人力投入,提升劳动力的生产能力(席莹,吴春梅,2018),扩大家庭经营规模能够获得的潜在效率,防止土地撂荒现象,促进生产成本的降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首先,农地流转首先改变的是农地经营的规模,通过农地流入扩大农地规模开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流出农地缩小规模优化农地资源配置,盘活土地资产。土地本身是一种生产要素,对农业经济增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地流转扩大规模若产生规模经济,农业生产的长期平均成本得以下降,效益提升,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农地流转缩小生产规模亦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农民根据市场变化或自身的经营决策,将农地流转给需要或更具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的经营主体,解放自身劳动力并使农地发挥适当的价值,有益于鼓励新经营主体下乡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发展。
其次,农地流转对劳动力资源产生配置效应。农地流转及经营规模的调整对劳动力具有吸纳与释放作用。农地转出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夏玉莲,匡远配,曾福生,2017),可以将束缚在农地上的劳动力转移到具有更高劳动报酬的非农经济活动中(杨钧,2013),规模化的农地经营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和服务(N. Lu et al., 2018),对劳动的产出率也有促进或抑制作用。农业生产技能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也多针对规模经营的农地转入农户进行,同时规模经营通过区域带动和扩散效应进一步提升传统农业劳动力能力。另一方面,大量优质劳动力外流,农地可能流向农业生产效率较低的农户,进而导致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下降而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增长(贺振华,2006)。
最后,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投资产生配置效应。农地流转能够刺激农地投资NE.Ref(钟甫宁 等,2009),农地流转形成的土地规模经营更有利于农田道路、土地平整、修建灌溉和排水渠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和长期投资,这些投资差异对农户生产效率也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的现代化(刘鸿渊等,2014);在政府鼓励适度规模的政策框架下,农地流转形成的适度规模经营有助于经营者获得更多的农业补贴和农业贷款,农民将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与生产,或购买更为先进的生产设备,提高农业经营效率与经营收入;农业流转形成规模经营对农业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区域扩散与示范效应大大拉动了周边地区的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业经营的外部经济效应得以形成。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1/28 11:55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