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类
全息理论与中医学“整体观念”
日期:2019-09-02 16:32  点击:2962
全息观的产生,首先是全息思维的形成,在古代由于很多条件的限制,古人缺少现代的技术手段去研究事物,所以就从宏观上去认识事物,自发的产生了“整体观念“,并且创新性的采用“取象比类”的认识方法,从而形成了中医的全息观,中医学的很多思想都蕴藏着全息思维。
中医学中的很多思想内容,都与生物全息理论吻合,例如《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关于面部望诊的内容,以及近些年在临床上应用比较广泛的耳针、锁骨针、眼针等疗法,皆可从中医学的角度体现全息理论。针对于本文要探讨的眼针疗法,从全息理论的角度,可作如下理解:因眼居面部,眼睛与周围的组织有明确的边界,结构与功能亦相对完整,并且它与人体的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各组织都有密切关系。可以概括的说,眼作为局部器官,包含整个人体的所有信息,可以认为它是一个全息胚,并且符合全息理论;所以本文就依据全息理论,对“彭氏眼针疗法”作一初步探讨。
1全息理论与彭氏眼针疗法起源
中医彭氏眼针疗法,是由已故的全国著名老中医,辽宁中医药大学的彭静山教授首创,彭老将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进行总结,并仔细研读《内经》和《证治准绳 》,反复查阅古籍中有关眼目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关系的理论,并结合华佗“观眼识病”学术思想,从而首创的一种微针疗法。他一方面通过观察眼睛的变化,以诊察全身疾病,另一方面又通过刺激眼周的穴位,进而调整相应的脏腑功能。眼目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主要是是通过经络联系在一起的,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经阳气上走于目而为之睛。”《素问·五脏生成 》 云“诸脉皆属于目。”彭老依据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目门》1卷七中说:“华元化云:目形类丸, 瞳神居中而前, 如日月之丽东南而晚西北也。内有大络六, 谓心、肺、脾、肝、肾, 命门各主其一; 中络八, 谓胆、胃, 大小肠, 三焦、膀胱各主其一; 外有旁支细络莫知其数, 皆悬贯于脑, 下连脏腑, 通畅血气往来以滋于目。故凡病发, 则有形色丝络显现, 而可验内之何脏腑受病也……”此段论述,发现眼部的络脉:”皆悬贯于脑,下连脏腑“,据此确定了”眼-脑-脏腑“的密切联系。而从局部眼睛的变化,联系到脑部及各个脏腑的改变,然后推断整个机体的状态,彭老的这种思维也是全息理论的体现。
前人的论著体现了中医的思维方法和基本特点—司外揣内及整体观念。古人的思维方法,与哲学理论颇为相似,是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分析事物,以及之间的关联性。从全息理论来分析,这些思维方法都直接或间接地从整体上研究,剖析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着重从外在表象入手,归纳总结出能够代表整体和局部的共性及规律,换言之这就属于全息理论中对相同层次之间全息元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层次的全息元与整体之间的生物学共性的研究。
2全息理论与“五轮学说”
古人很早就提出了察目识病的理论,通过观察目之五轮的变化,来诊疗脏腑疾病 ,而这种以察目识病来论治疾病,就很好的诠释了全息理论。五轮学说由王肯堂论于《证治准绳》一书中提出的,对五轮有较详尽的论述,“五轮, 金之精腾结而为气轮, 木之精腾结而为风轮, 火之精腾结而为血轮, 土之精腾结而为肉轮, 水之精腾结而为水轮“;根据上述理论,总结出:气轮-白睛-肺和大肠,风轮-黑睛-肝和胆,血轮-两眦-心和小肠,肉轮-胞睑-脾和胃,水轮-瞳神-肾和膀胱的对应规律。从全息理论分析,“五轮学说”重视眼睛局部与整体关系,依据其与脏腑的对应关系,在临床上通过观察眼的外部表现,而推断相应的内在脏腑疾病,这也是彭老创立彭氏眼针“观眼识病”的理论依据。全息理论从中医学“整体观念”入手,研究人体所包含的生理、病理信息,认为人体局部所展现出来的信息是整体信息的缩影,可见微知著,以微观探整体,这种思维恰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
3全息理论与八廓八卦理论
八廓学说最早见于眼科专著 《银海精微》,是指导观眼诊病、眼科诊疗的传统理论依据之一,而古籍《审视瑶函》则明确了八廓的定位,并肯定了他的作用;明末傅仁字《审视瑶函》论述 “夫八廓之经络, 乃验病之要领, 业斯道者, 岂可忽哉, 盖验廓之病与轮不同;轮以通部形色为证, 而廓惟以轮上血脉丝络为凭, 或粗细连断, 或乱直赤紫, 起于何位, 侵犯何位, 以辨何脏何腑之受病, 浅深傅仁字轻重, 血气虚实, 衰旺邪正之不同, 察其自病传病经络之生克顺逆而调治之耳“。验目以识病,这也进一步验证的彭老的想法,观眼识病可行!
彭老按八廓对应八卦,在配对脏腑, 根据王肯堂所述“大络六,其中五脏各占一络,加之命门“,”命门“一词首见《灵枢.根结》“命门者, 目也”。 而“命门”,因部位与肾关系密切, ,却又无具体的定位,故去掉之,只保留“心、肺、脾、肝、肾“五大络,加上中络八,谓胆、胃、 大小肠、 三焦、膀胱各主其一,又因古人重视三焦的作用,故而扩大了三焦的部位;于是将眼白睛分成了八个区,即: 双眼平视, 沿瞳孔中心做一水平线,并将其延长至内、外眦, 再作此水平线的垂直线, 并延长过上、下眼眶;如此便将眼区分成 4个象限, 再将每个象限分成两个相等的区域, 遂将眼白睛分成八区,各区相等,对应八卦。彭老为便于记忆,特将八卦改用八个数字代替, 其中1、2、4、6、7五个区是肺、大肠、 肾、膀胱、 肝、胆、 心、小肠、 脾、胃各占二分之一;而3、5、8区是上焦、 中焦、 下焦 各占一个整区,从而形成了彭氏眼针最初的”眼针八区十三穴” 。
而从生物全息论来分析,生物体每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整体是相同的,是整体的缩影,故某些局部的信息能够反映全身的状态,而眼睛就是能够反映全身信息的全息部分之一,观察眼睛的变化之所以能诊病,就在于它具有以下的全息特点: ①眼睛虽小,而且从表面看,的确看不出成比例缩小的整体影像,但是其全息作用,却能反映并影响着全身。②依据全息理论,大的全息场中可存在小的全息场,比如白睛诊法相当于“五轮”中的“气轮”。③全息场在眼睛上分布彼此交错重叠,但不影响它们各自独立地发挥全息作用,如眼睛是一个较大的全息区,大到五轮八廓,小到其中气轮的一个全息场。④眼睛上各轮、廓、区域和全息场的作用相似,但又存在着差异,即使都以某种方法反映和影响全息,也各有特点和侧重,如各轮表现的疾病都有侧重,而气轮又可以反映全身病变。据此理论“彭氏眼针疗法”首先观察眼睛,根据眼睛的变化,结合辨证论治,在眼眶周围针刺以防病治病,用针刺治疗眼部的相应位置,而达到治疗整体疾病的效果。
如此,将生物全息律与五轮八廓理论相结合,从生物全息的角度阐发了五轮八廓的科学性;可理解为“五轮八廓”是将眼睛看作是一个“全息胚”而产生的眼科理论,眼与脏腑之间的联系,是理论核心之所在。五轮八廓学说产生于中医的整体观念,其中的某一轮、廓,可以反应相应脏、腑的信息,而轮、廓的疾患也是相应的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在全息理论中,五轮中的某一轮,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一个局部,是更小一级的全息胚,具备整体的所有信息,因此可以通过观察五轮中某轮的疾患,运用中医整体辨证论治的方法,诊治相应的脏腑疾病。如此可从全息理论的角度证明,“彭氏眼针疗法”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
点击在线投稿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10/19 07:26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