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 » 文化、教育、历史 » 正文
“人”与“神”视阈下的道德教育
 
文档类型 doc 更新日期 2013-11-11 09:06
文件大小 0.1M 浏览次数 472
下载次数 0 论文下载 下载
 
详细介绍
 

   ”与“神”视阈下的道德教育*                                

                                ——中西先贤人性论下的道德教育观比较

       

                           

    人性,是人自然彰显的内部生长需求与欲望人性论,则是关于人之存在的论断。中西人性论虽然都具道德内涵,但西方的人性学说带有更多神学的德性价值;而中国的学说带有更多的人学德性价值,这种人性论的不同见解,致使其视域下的道德及其教育的迥异,使我们对道德的理解多元化。

关键词  人性;神;人;道德教育

                  一、引言:“人性”与“人性论”

人性,即古今中外伦理研究之无法回避的话题。人性是人的属性概括,它既包括感情、认知、精神方面的属性,也含有行为、表现、外部相状等属性。也有人把人的自然属性或人的社会属性看作是本质属性,或者把人的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性质看作为人性。因而,单指人的某方面的根本属性,可理解为狭义的人性,这种人性或曰为“emotion”(感性)或者是“reason”(理性)等。从广泛的意义上理解,人所具有的特质都可以谓之为人性。

人性论是对人本质性观点的诠释,包含人特有的使人与其他生物区分的属性论断,是人的特殊化属性,是组成社会强大内驱力的体现。人性论诠释人之存在,既包含人的物质属性的理论,也包含人的精神属性的理论。现今中西人性论关于人性的观点见解迥异,这种人性论的不同见解,致使其视域下中西方道德及其教育上的迥异,虽然都有道德内涵,西方的道德学说带有更多德性的神学价值,中国的学说带有更多的人学价值。

二、中西“人”与“神”人性观

()人性善恶的归因

  1.“天”统下的人性与“神”统下的人性

   儒家作为中国正统思想的代表学派,其思想是把人性看作上天天性在人身上的回应,孔子曾说过:“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也就是说,上天把品德赋予了我。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下》)其意在于知晓人的本性,就知晓天命了。董仲舒认为,整个宇宙的变化和运行有一个总的目的,即,天命。朱熹认为,“先天之性”受命于天。张载认为人性包括“天地之性”,是人“气”的本性,是宇宙的全体之性,是一切事物,乃至于人所共有的。道家始祖老子认为,“天道”是宇宙运转的最高法则,人应当顺应“天道”,顺其运行的自然轨迹。法家中韩非比较具有代表性,在他的人性论中对“天道”的论述也颇多,他认为,人性是在天道的统治下的,体现天的意志。虽然中国古代学派众多,但无论是中国的显学还是隐学,其人性观总多处在“天”统之下,在民间亦是如此。在西方上古各式各样的神话中,神统治着世界。西方的神话中的神更象人间的人一样,有着人的各种私心杂念,纷繁复杂的神性中处处可见人性的质感。古希腊古典时期,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人性之灵魂是有神性的。柏拉图认为,理性是人灵魂的最高原则,是神创造的。苏格拉底认为人性是来源于神的有意安排。亚里斯多德认为“宇宙自然和诸天就依存于这样一个本原(神)”[1]人作为分离的纯形式存在,人性本质即由神决定的。神在中世纪时期被无限崇拜,被看作独具无限的能量掌控着一切。在西方神学传统下,人性自然体现着神的意旨,其人性观处在“神”的控制之下。





参考文献

 

[1]  E·策勒尔,翁绍等译.古希腊哲学史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198.

 


您还没登录,登录后查看详情
 

 

 

 

免费注册会员以后,您可以享受以下权利

 

发布供求信息 推广企业产品


发布供求信息 推广企业产品

 


 
相关评论
 
分类浏览
 
展开
 
 
 

京ICP备2022013646号-1

(c)2008-2013 聚期刊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仅限于整理分享学术资源信息及投稿咨询参考;如需直投稿件请联系杂志社;另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